您的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 理论阐述> 详细内容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把握的理论问题

2014-06-10 来源: 【字体:
阅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此应从理论视角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诠释。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完善和形成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就是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理论的提出和形成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步。

  科学发展观萌发于2003年4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考察,从全局的高度提出了发展观问题。指出:“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通过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创新优势”。7月份,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又深刻指出:“我们讲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的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更加自觉地坚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见《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2005年版,第396~397页)此时,已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三个内容,并加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内容。

  到8月底至9月初,胡锦涛总书记在江西考察工作时第一次使用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指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新路子。”(见《科学发展观》《人民出版社》第4页刘建武主编)但此时还没有明确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并在《决议》中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2005年版,第465页)以人为本的明确,标志着科学发展观的完整形成。11月份,中央召开经济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不仅强调了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而且强调了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重要意义。

  到2004年2月,中央在中央党校举办了省部级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专题研究班,温家宝总理在结业式上发表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到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把推进经济建设同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个表述极为重要,标志胡锦涛总书记已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三位一体”的布局提升为“四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与以人为本的核心结合起来。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2006年版,第1090页)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用三个“坚持”定位科学发展观,第一个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第二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第三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里已是把科学发展观作为重大战略指导思想的层次和高度。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做了全面而深刻的阐释,明确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大基本要求,还指出要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活动,以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定位

  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定位已做了科学的阐释,这是我们在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必须遵循的。

  1、科学发展观与党的指导思想的关系。

  十七大报告有两处论及二者关系,一是阐述报告主题时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二是在报告的第三章第一段专门论述这个问题,也是这样概括的。接着在第二段又概括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些论述告诉我们两个重要的结论:

  第一,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是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其理论地位同属于党的指导思想系列,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第二,报告又不将科学发展与党的其他指导思想做并例式的表述。在新修改的党章的总纲中表述得十分明确。总表述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这是讲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其中并没有包涵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既属于指导思想系列,又属于“深入贯彻落实”这个工作指导方针的层面。这种表述既反映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谦虚与务实,又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实”的特色,还需要在实践中丰富与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的准确表述。

  十七大报告把科学发展观内涵用四句话加以概括: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种表述,在胡锦涛总书记“6·25”讲话前从来没有过,在“6·25”讲话中首次用这四句话加以概括。科学发展观四要素对内涵的定位,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理论自身的微观体系,又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邓小平在1992年就明确指出,发展是硬道理。后来江泽民同志又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足见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第二、第三代领导集体中的地位。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既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又是一个伟大的创新。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是单一的发展经济,它相对应的是以往的以阶级斗争为纲,邓小平实现这个伟大的转变并没有否定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再从现实看,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改革开放错了,发展方向错了,而是改革开放不到位、发展程度不够所造成的,是发展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必须靠发展来解决,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解决。所以,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界定其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第一个元素。有了这个元素,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才能有物质基础,才能变为现实,不然以人为本就是空话。同时也指出了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和归宿。为此,还要做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也使科学发展观由理论层面进入到实际工作层面,这样,就要有科学方法,做到统筹兼顾。细读十七大报告,我们会发现,十六届三中全会界定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时是“五统筹”,到十七大报告中时,已是“十统筹”,唯有这样才能实现科学发展,才能做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3、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和价值所在。

  科学发展观并不是人们称之为科学就科学,而是取决于科学发展本身的理论科学性和实践价值。我们知道,发展观是关于社会发展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由于发展观不同,人们观察思考和解决发展问题的原则、方法、价值取向等也会不同,进而影响或决定对发展理念、模式、战略等的选择,为人们从事发展活动、发展实践提供总体指导和行动路径。由此可见,发展观的基本问题是人与物的关系问题,进而使在发展观的演变过程中存在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与以物为本的发展观。

  从发展观的演进历史看,以物为本的发展观,是把物质财富的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终极关怀,把人作为经济发展的手段,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改变落后面貌,就要致力于以物质增长为核心的经济增长,只要物质财富增长了,发展中国家的一切经济社会问题就自然解决了。“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大都坚持这种发展观,尽管创造了经济奇迹,但同时也出现了众多的社会、生态、资源等问题。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后,人类开始反思并改变这种发展观,并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但始终在以物为本的发展观中徘徊,并没有走出发展的误区。

  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的发展观,实现了发展观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改变,这是发展观理论质的飞跃。这种科学发展观,从哲学高度说,它科学回答和解决了发展中人与物的关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从实践角度说,它科学回答和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终极目标是以物为本位,还是以人为本位的问题,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路径选择。因此,我们说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所在、价值所在。所以,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从现实看,以人为本是理论界、政界及人们生活中久违的理论,以往谁敢提以人为本,谁敢说改善民生,这似乎成为政治禁区。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这本身就是一个解放思想,其自然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所以科学发展观一提出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全力付诸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人”,实则是“民”,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社会发展的本位。这是历史唯物论的必然结论,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果,这也是我们党在全国的范围内开展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作者系省委党校副校长)
分享到:
×

用户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