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构建科普工作社会化格局 着力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一是网络建设重拓展。按照哪里有科技工作者,科协工作就做到哪里;哪里科技工作者密集,科协组织就建到哪里的要求,着力加强科协组织建设,在全市构建起了完备的科普组织网络体系,为全面推进城乡科普一体化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全市建有9个镇(区)科协,48个企业科协、28个市级学会、66个社区科普协会、建有5000多名以科技人员、教师、医卫工作者为主体的科普志愿者队伍。在181个行政村中,都建立了科普分会或科普小组,形成了以市科协为龙头,镇(区)科协、企业科协、市级学会为中坚、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为支撑,社区(村)科普分会、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科普网络体系。为加强对科协组织的管理,近年来,还制定出台了《张家港市科协团体工作百分考核实施意见》和《张家港市科学技术协会所属学会、协会、研究会组织管理细则》,并通过建立例会制度和工作考核等措施规范行为,增强活力。
二是科普设施重品位。把高起点建设科普设施作为提高科普水平,提升城市品位,促进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在逐年增加科普经费的基础上,着力打造科普工作新载体,积极探索科普工作新形式,有效拓宽科普工作新领域。投入80多万元在市区主要公众活动场所新建了18座美观新型的科普画廊,全市各镇共投入100多万元在中心社区建有2—3座科普画廊,使之成为社区科普新园地,城市文明新景观,2007年,市少年宫科普画廊被命名为“全国优秀示范科普画廊”。“一站、一栏、一员”建设被中国科协评为科普宣传栏建设示范项目,8个镇、181个社区(村、居委会),已建设了镇、社区科普活动站195个,建成社区科普宣传栏280个。张家港科技馆列入了市政府“十一五”发展规划,投入4000多万元,4000平方米的馆区2009年投入使用。正在建设中的张家港市城市规划馆、青少年实践基地、镜湖生态馆不久将向市民开放。在城乡社区规划中,均将建设特色科普园(馆)作为必备内容,城西街道云盘社区建立了全省首家“社区健康安全科普园”,城南街道东湖苑社区高标准建设的社区少年科技宫、计生科普馆等,锦丰、乐余等镇投入100多万元建设了6个不同类型的健康科普园(馆)。科普场馆、设施建设成燎原之势在基层有力推进,其投入近几年来已超过5000万元,在创建文明城市、健康城市、最适宜人居环境城市等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科普宣传的重要阵地。
三是科普资源重整合。坚持“阵地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着力抓好科普资源的整合利用。第一,注重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在全市建立了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苏州市教学模型厂、兆丰中心小学5个苏州市科普教育基地,杨舍镇城东街道、市园艺场、市自来水厂、市气象站、市农业科技展览室等17个本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和17所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这些教育基地和特色学校通过举办现代科技报告、科普展示、科技培训等活动,在科普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每年接待参观者超过4万人次。第二,注重科普阵地的综合利用。通过对社区讲坛、文化广场、市民活动中心等阵地的综合利用,举办社区文化艺术节、广场主题文艺演出、千场优秀电影进社区、全市镇村(社区)新节目汇演、科普讲座、科普展览、读书节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让科普在潜移默化中走进居民生活。第三,注重宣传载体的强势推进。在宣传载体建设中,注重发挥媒体科普宣传阵地的作用,建立重大科普活动媒体介入机制,多方合作,搭建宣传平台。面向青少年,开设了“科普大篷车”电视专栏;面向农民开设了“张家港三农”电视专栏、“走进乡村”、“科普天地”电台之声;面向市民开设了“科技探索”报刊专栏等。同时,开通了“张家港科普网”、“港城科普”等多媒体信息科普网,科技知识宣传比重不断增强。
三是科技讲座形成制度。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使科普工作更好地服务企业、居民、农户,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我市于2005年建立科技讲座中心,建成了市、镇、村(社区)三级科技讲座网络,发挥人才优势,设立专家库,组建科普讲师团,通过菜单式的服务方式,深入企业、社区举办科技讲座,城乡联动,围绕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及市民关心的问题作专题报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深受市民的欢迎,截止目前,举办近千场次,听众超过5万人次,被誉为“流动中的科普学校”。
四是青少年科普凸现亮点。以竞赛活动为抓手,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科普教育在中小学广泛开展,成果丰硕。仅2004-2007年,共有1590人次获奖,其中获全国一等奖8项,二等奖31项,三等奖290项。协助承办了第十四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模型智力七巧板和江苏省“金桥杯”青少年车辆模型等大型科技竞赛活动。首家青少年科学工作室获中国科协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称号,同时被列为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项目(2006-2010)。市兆丰小学被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协会评为全国“共建科技教育活动室(示范点)”。
二是创新农技服务模式。一方面,通过开展“三下乡”、常下乡,常年组织农技专家服务团与南农大合作,根据农民需要,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实用技术送到村间田头;另一方面将科技早市形成机制。科技早市即服务街市、科技书市,是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农村科技服务模式的重要举措,并形成机制。通过每月组织各镇,根据农民需求,开展一次科普集市,以面对面、直观的服务方式,在农村传播科学技术知识,深受广大农民欢迎。3年来,全市“科技早市”共举办60多期,发放各类资料10万份,接受群众咨询1000多人次。
三是创新“富民”工程手段。认真贯彻落实全省“万名科技专家兴农富民工程”推进会议精神,市科协、农工办、农业局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了“农技专家进村入户、科技兴农富民工程”活动,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召开了推进会,组建了农技专家服务团,签订了项目协议书,用3年时间,采取项目对接、招才引智、成果转化等措施,通过50名农技专家与全市20家农技协挂勾结对,800名农户进行技术指导与扶持,建立起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的农技服务新机制,取得了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