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石油学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学会之窗> 广东省石油学会> 石油专栏> 详细内容

总能找到适合技术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14日 来源: 【字体:

灰岩地域勘探资料信噪比低,是国际石油物探专家公认的难题。近年来,西南石油局第二物探大队着力改善龙门山前缘和重庆、贵州地区的灰岩区采集资料,通过创新“双线接收”观测、“空气钻引孔”技术、“高密度电法勘探调查”等系列技术,探索一套适合灰岩地域的勘探方法。
系列创新技术让灰岩资料更清晰
“我们在采集山地断崖峡谷这些高陡构造地段资料时,效果不理想,决定增加一条接收线试试。想不到这一试,还真试出了效果。”第二物探大队248队技术负责人王勤勇说。
多年来,该大队室内技术组致力于改善灰岩区资料信噪比。在雪峰二维项目施工中,他们打破二维单线接收观测系统的传统方法,采用“双线接收”观测方式。
剖面显示,与单线接收相比,双线接收在资料信噪比和连续性方面均有明显增强,构造复杂区域波组特征清晰,有效信息丰富,较好地解决了高陡构造地段资料差的问题。
王勤勇介绍:“因控制点密度不够,导致对岩层含水性、垮塌堆积物和溶洞等难以有效识别。”经过多年在南方灰岩区施工作业,技术人员发现,常规地震表层结构调查方法存在缺陷。在南盘江二维项目施工中,二物引入“高密度电法勘探调查”方法。这种方法受地形影响较小,施工方法简单、成本低、效率高。他们采用常规表层结构调查,配合高密度电法,逐点设计激发点位和井深,为点位选取和井深确定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收到良好的激发效果,所获资料与相应位置的老资料比较改善明显。
随着经验的不断累积,技术人员逐渐发现传统二维观测方式越来越难以处理灰岩区低信噪比资料,“宽线采集”的全新概念应运而生。这是一种类似小型三维的观测系统,可将一条炮线平均拆分至两侧,并增加接收线。通过这种观测系统接收,更有利于激发点位的选择,用较低的生产成本,收到了较好的采集效果。
“卵石成井”技术改善激发条件
在地震勘探野外采集中,激发条件是决定勘探效果的关键。而影响激发条件的因素,与表层结构密切相关。在改善接收方式的基础上,技术人员瞄准了激发条件。
中国南方雨水丰沛,河流众多,河滩卵石区的成井问题始终困扰南方地震勘探。技术人员通过技术创新,提出“空气钻引孔”和“跟管钻进”的思路。
“在河滩卵砾石区几米深的卵砾石层下‘潜伏’着整块基岩,用普通冲击钻只能突破卵砾石层,遇到基岩就无能为力了。水气两用汽车钻倒是不错,可河滩崎岖不平,汽车钻无法运达。”负责该项技术攻关的248队牟春来说。
所谓“空气钻引孔”,是利用空气钻钻至大粒径卵石层以下,再由冲击钻继续钻井至设计深度。但作为基岩的克星——空气钻在穿越卵砾石层时,却因井壁垮塌无法成井,唯一的解决办法,是下导管护壁穿越卵砾石层,这就是“跟管钻进”工艺。
经过两年多的研究试验,“跟管钻进”工艺在巴中三维项目施工中成功应用。技术人员通过在原山地空气钻机上使用“偏心钻头”,利用钻机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在刀头扩大钻孔直径的瞬间,护壁导管迅速跟进护住井壁,解决了卵砾石区无法成井的难题。

分享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