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石油学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学会之窗> 广东省石油学会> 石油专栏> 详细内容

判断需求减缓增多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14日 来源: 【字体:

近日,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对我国潜在石油需求放缓表示担忧。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我国进口原油9205万吨,同比下降0.9%,这是原油表观需求量自2009年一季度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第二次下降。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潜在石油需求的峰值已经过去,未来石油需求从高位回落不可避免。
自今年年初日本央行大肆推行宽松政策后,其他经济体也纷纷跟进,全球流动性再次泛滥。然而,与之形成反差的是,世界大宗商品并没有出现此前所预期的大幅上涨或是新一轮反弹,国内工业品方面更是全线收跌。其中,石化类产品跌幅很大。
近段时间,国际金融市场一改去年年底以来波澜不惊的局面,呈现大幅波动态势,黄金及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创多年以来的最大跌幅,而这将成为世界经济再度低迷的风向标。
根本而言,世界经济进入较长时期的“增长疲弱期”,发达国家陷入“三高”困境,这意味着世界经济的有效需求不足以去“杠杆化”,因而带来全球范围内的产能过剩,对于能源,特别是与制造业相关的原油需求自然大大放缓。一季度,我国以“弱复苏”开局,GDP同比增长7.7%,比去年四季度和去年全年分别回落0.2和0.1个百分点。尽管回落幅度不算大,但整体经济运行仍处于2011年以来形成的下行减速通道中,特别是工业增速低于预期,产出缺口继续扩大,经济不景气直接导致对原油需求的减少和库存的增加。
此外,“去产能化”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能源的需求。目前,我国40%的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低于75%,不仅钢铁、水泥、汽车、纺织等传统产业,就连风电设备、多晶硅等部分新兴产业也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工业落后产能占比达到15%~20%。即使制造业增速恢复到历史平均水平,相关行业的过剩产能仍无法消化,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依然艰巨。目前,我国总体工业投资低迷,这直接导致以往的能源需求大户减少对能源的进口。经济复苏乏力,以及产能过剩导致的需求低迷,是我国原油进口出现下降最主要的原因。
短期看,如果经济企稳,需求上升,我国对原油等能源资源的需求可能再次回升。不过,从中长期看,我国需求基本面支撑的大宗商品的繁荣周期趋于尾声。因而,我国“过度工业化、过度出口依赖、过度投资驱动、过度粗放增长”的增长模式难以持续,未来经济增长将从由大量消耗资源的模式,转为通过提升资源使用效率所推动,潜在石油需求高位回落将成为一种“新常态”。考虑到美国页岩气产量上升引发全球能源格局新变化,这种石油需求回落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分享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