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石油学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学会之窗>广东省石油学会>石油专栏>详细内容

不容忽视超级能源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20日 来源: 【字体:

  日本政府日前宣布,在爱知县的渥美半岛外海约1千米深的海底,钻入地层下330米处,开采到可燃冰,这是全世界首度在海底钻探到可燃冰天然气。
  据台湾的《中国时报》报道,日本经济产业省能源厅表示,日本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资源机构(JOGMEC)旗下的钻探船“地球”号,于3月12日上午在离渥美半岛约80千米、离志摩半岛约50千米的海域,用特殊的钻探机器成功采掘到可燃冰天然气,随后点燃天然气,确认了火焰。可燃冰是甲烷水合物,是甲烷在水分子包围状态下形成的固体结晶,在高压低温下产生于永久冻土地带或大陆边缘部的海底,点火就可燃烧,因此被称为可燃冰。
  日本经济产业省指出,该周边海域的可燃冰蕴藏量相当于日本14年的天然气消费量,对自有资源极少的日本而言,可能会成为宝贵的国产能源。
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称,日本在其近海海底的甲烷水合物中提取出天然的“冰”气是一次技术上的成功,从而为日本带来了一种超级资源,它将在下个世纪满足日本对天然气的需求,并极大地改变世界能源版图。
  这项技术的突破经历了17年的研究和数亿美元的投资。日本一直希望结束对昂贵进口燃料的依赖,基本实现能源自给。可燃冰相关技术突破可能将帮助日本实现这一愿望。
  日本政府官员说,这是世界首个同类近海试验,日本一直同加拿大进行着密切合作。美国和中国的探索也在进行中。
  美国地质调查局称,甲烷水合物蕴含的碳是地球上所有其他已知矿物燃料含碳量的两倍,因而它是“巨大的碳贮藏库”。但是该局警告称,人们对开采这种燃料产生的生态影响“知之甚少”。
  JOGMEC描述这种气体为可燃冰。它说,可燃冰的开采技术挑战在于如何通过降低压力将气体从水分子的结晶体中释放出来。东京希望在5年内将这种气体推向市场,进行商业销售。
  日本在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后关闭了其54个核电站中的52个,并转而使用其他燃料,主要是液化天然气。从那以后,日本的贸易顺差一直在减少。去年,日本进口了8700万吨液化天然气,创下历史新高。日本为这些天然气花费的成本几乎是美国企业可用的页岩气成本的5倍,这令日本企业处于巨大的劣势。
  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说,甲烷水合物可能成为“游戏规则改变者”,它将为日本经济的振兴充当催化剂,就像页岩气革命之于美国那样。
  日本《朝日新闻》3月13日报道指出,日本从可燃冰中提取天然气的技术要投入批量生产还需克服成本过高等难题。
  日本经济产业省下属的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日本近海储藏的天然气可供全国使用100年。本世纪以来,日本政府先后投入588亿日元,用于勘探和研究开发。2008年内阁会议通过的《海洋基本法》提出要在2018年度之前确立从可燃冰中提取天然气的技术。
  然而,开采可燃冰遇到的最大阻力来自成本。在海底钻探并插入管道,要比从地面插入管道抽取成本高得多。日本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资源机构等部门进行的测算显示,从可燃冰中提取天然气的成本平均每立方米在46日元至174日元左右,远高于美国的天然气价格(约10日元)。
  不过,安倍政权准备积极开发这项技术。安倍晋三首相在2月末发表的施政方针演说中,将“世界首例海洋可燃冰开采试验”与火箭发射项目等一道,列为“能够带来巨大潜力的技术创新”。
 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报道,业内人士表示,可燃冰是一种人们所知甚少、却又前途光明的能源,日本的突破之举可能向利用这种能源迈出了一步。这种气体可能成为已知的石油和天然气的替代能源。这对日本来说尤其重要。日本是世界最大的液化天然气进口国,现在日本国内展开了一场公共辩论,讨论是否要恢复对核电的依赖。
  人们对海下水合物的具体性质了解不多。鉴于甲烷是一种温室气体,它会如何影响环境也不清楚。
  另据德国N—TV电视台网站报道,相关财团称,日本力争从2018年开始对可燃冰进行商业化开采。目前,日本95%的能源需求必须依赖进口。“可燃冰”因德国作家弗兰克·舍茨青的小说而广为人知。他在小说中描述了未来从海底开采可燃冰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科学家们也担心大规模开采可燃冰有可能引起海岸斜坡滑动。

分享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