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石油学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学会之窗> 广东省石油学会> 石油专栏> 详细内容

各国"可燃冰"研究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14日 来源: 【字体:

  最近,能源与资源匮乏的日本一反常态地在能源问题上高调了一把。3月12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宣布,该国已成功从日本近海地层蕴藏的甲烷水合物中分离出甲烷气体。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政府还预定把海底甲烷商业化开发写入2013年~2017年的《海洋基本计划》中,在5年内开发出廉价的回收储藏技术,到2023年培育出能够靠采掘海底甲烷赚钱的新产业。
  尽管当前依然面临着成本壁垒、环境问题的质疑,但是日本从海底“可燃冰”中提取天然气的消息,还是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全球对“可燃冰”的高度关注和警觉。“可燃冰”究竟为何物?为何如此牵动世界神经?
一石激起千层浪
  对于资源输入型的日本而言,其开发各种能源的热衷,此次终于得到了一定回馈。这种兴奋弥漫在日本官方及其国内媒体之中。
  日本经济产业大臣茂木敏充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以美国页岩气革命为例表示,希望能在克服技术难题后实现“可燃冰”的大规模开采。
  日本共同社则称,成功分离“可燃冰”对于资源匮乏的日本来说是一大喜讯,并称“可燃冰”有望为日本能源供应做出贡献。
  《读卖新闻》表示,这是世界上首次成功从海底采集甲烷气体。
  《朝日新闻》则报道称,日本从“可燃冰”中提取出天然气的技术属于世界首创,人们寄希望于此项创举能够为资源匮乏的日本提供“国产燃料”。
  众所周知,日本几乎没有任何常规化石燃料,同时其核能工业又受到了福岛核事故的严重打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不难理解日本各界的兴奋之举了。日本的这种兴奋也挑动了全球媒体的神经。
  在日本高调宣布消息的当天,英国《每日电讯报》便在其网站报道称,日本在其近海海底的甲烷水合物中提取出天然的“冰气”是一次技术上的成功,它为日本带来了一种超级资源。它将在下个世纪满足日本对天然气的需求,并极大地改变世界能源版图。
  随后,英国《金融时报》也在其网站发文表示,这意味着日本距离开发一种潜在新能源又近了一步,但同时也暴露了日本国内缺乏能源的现状。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也对其进行关注:日本的突破之举可能向利用这种能源迈出了一步。这种气体可能成为已知的石油和天然气的替代能源,这对日本来说尤其重要。
  另据德国N-TV电视台网站报道,日本力争从2018年开始对“可燃冰”进行商业化开采。目前,日本95%的能源需求必须依赖进口。但是,科学家们也担心,大规模开采“可燃冰”有可能引起海岸斜坡滑动。
  事实上,一些国家在“可燃冰”研究及开发上早就有积极行动。
  据了解,美国最早于1968年在布莱克海脊实施了“可燃冰”深海钻探,通过保压岩芯取样器第一次在海底获得了“可燃冰”实物样品。
  2012年底,美国能源部宣布斥资600万美元投入“可燃冰”研究项目,重点评估在深海和极地区域的“可燃冰”资源,考察“可燃冰”能否作为美国未来能源供应的重要来源。而在2012年初,美国能源部在阿拉斯加的“可燃冰”研究就取得了积极成果,可以从阿拉斯加北坡发掘的“可燃冰”中安全有效地获得稳定的天然气流。美国已经将“可燃冰”的勘探与开发纳入其国家发展计划,并计划到2015年实现商业性开采。
  上世纪70年代开始,加拿大也开展了“可燃冰”的勘查研究工作。1992年,加拿大在北极地区的一口科学探索井中,成功采集到第一块永久冻土中的“可燃冰”,1993年在海域发现“可燃冰”。
  2002年,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和日本国家石油公司建立了一个更广泛的合作关系,重返北极Mallik地区,并进行首次“可燃冰”现代化生产测试。2003年,加拿大地质调查局设立了一项新的“可燃冰”调查和开发项目。该项目特别注重“可燃冰”开发的潜在利益,并将其作为维持加拿大北部和海岸区经济发展的基础。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前苏联紧跟美国步伐,在其周围海域和内陆海中开展“可燃冰”调查与研究工作。上世纪80年代以来,前苏联相继在黑海、里海、贝加尔湖等地发现了“可燃冰”矿藏和矿点,并进行了区域评价。目前,俄罗斯已划出了
本土的“可燃冰”稳定带。
  而据外媒报道,印度已在其东海岸的孟加拉湾发现了“可燃冰”,并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在该地区开挖钻井,进行试验性生产,并尝试从中提取天然气,以确定相关资源的储藏规模。
  截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俄、荷、德、加、日等诸多国家探测“可燃冰”的目标和范围已覆盖了世界上几乎所有大洋陆缘的重要潜在远景地区,以及高纬度极地永冻土地带和南极大陆及陆缘区等。
  为何如此受关注
  那么,“可燃冰”究竟是什么物质?为何如此令人着迷?
  尽管“可燃冰”有多个名字——“气冰”、“固体瓦斯”、“甲烷天然气水合物”等,但指的却是同一种物质——在一定的温压条件下,由天然气与水分子结合形成的外观似冰的白色或浅灰色固态结晶,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其成分的80%~99.9%为甲烷,是近20年来在海洋和冻土带发现的新型洁净资源。
  这种物质被视为高度压缩的天然气资源,每立方米能分解释放出160标准立方米~180标准立方米的天然气。而且,这种物质在全球分布广泛、储量巨大。
  据了解,世界上有79个国家和地区都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气藏。按照“可燃冰”的生存条件,它通常分布在海洋大陆架外的陆坡、深海和深湖以及永久冰土带。大约27%的陆地(极地冰川土带和冰雪高山冻结岩)和90%的大洋水域是“可燃冰”的潜在区,其中大洋水域的30%可能是其气藏的发育区。
  据科学家估计,地球海底天然“可燃冰”的蕴藏量约为5×1018立方米,相当于全球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储量的两倍以上,相当于目前世界年能源消费量的200倍。
  有关调查显示,美国阿拉斯加北部的普拉德霍湾和库帕勒克地区、东部沿海平原区、阿拉斯加北部斜坡区、阿留申和鲍尔斯盆地、美国东部大陆边缘等都蕴藏着丰富的水合物。据估计,美国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在3172万亿~19142万亿立方米之间,可以满足美国未来数百年的能源需要。
  而俄罗斯学者估计,俄罗斯远东和南部海底水合物藏中也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其中60%集中在鄂霍茨克海和日本海。
  印度能源管理局初步估计,印度的“可燃冰”中储藏的天然气可达1894万亿立方米。
  日本方面则称,其“可燃冰”天然气储量可能足以支持该国100年的能源需求。
  “可燃冰”能量密度高、分布广、规模大、埋藏浅、成藏物化条件好等特点,使其有了与石油媲美的地位,甚至被推到了改变全球能源格局的高度,成为各国追求能源独立的一大砝码。
  “日本官方期待这一进展能令资源匮乏的日本获得一定程度的能源独立性。日本自然资源与能源厅石油天然气司主任Ryo Minami将甲烷水合物与页岩气相提并论,页岩气也曾是一种被边缘化的资源,如今却在改变美国的能源市场。”针对日本从冻结的海底沉积物中提取甲烷的消息,BWCHINESE中文网撰文称。
  据了解,1994年,日本成立了天然气水合物开发促进委员会,先后启动了“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及开发推进初步计划”和“开发利用天然气水合物国家计划”。
  1998年5月,美国参议院能源委员会一致通过了1418号议案——“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与资源开发计划”,将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能源列入长远计划。
  业内人士曾表示,美国如此重视“可燃冰”,甚至与改变美国能源格局的页岩气相提并论,意味着“可燃冰”极有可能改写全球能源供应格局。
  而另一家外媒则发表评论称,日本、印度等国纷纷开始打“可燃冰”的主意,是为了追赶北美最新一轮页岩气革命的步伐,后者帮助美国和加拿大等国朝着能源自给自足迈出了重要一步。
  “可燃冰”不仅在改变世界能源格局,在各国谋求能源独立上被寄予厚望,而且在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日益减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被称为最理想的石油替代资源之一。
  据了解,全世界石油总储量在2700亿吨~6500亿吨之间。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计算,剩下的石油最多在50年内将被耗尽。同时,煤炭也在快速的经济增长中被大量消耗,日益减少。而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也在消耗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迫于压力,一些国家的能源政策纷纷转向,把目标瞄向非常规能源、清洁能源,以及可再生的新能源,以保障自身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
  无疑,“可燃冰”是继煤层气、页岩气之后的清洁能源“新宠”,其成分与人们平时所使用的天然气成分相近,且更为纯净,燃烧后几乎不会产生残渣和废气。由此,“可燃冰”被称为“属于未来的清洁能源”,被誉为未来最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战略资源。
  因此,高额的开采成本、对海洋环境的潜在威胁,并没有让世界各国在“可燃冰”研究、勘探、开发上望而却步。
  而美国在页岩气革命上的成功,进一步刺激了世界各国能源发展的神经。世界各国都期待自身能在页岩气、煤层气、“可燃冰”等非常规能源开发上有所斩获,甚至是引发一场有关能源格局的全新变革。
  中国大步奋力追
  作为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在谋求传统能源综合利用、积极发展新型能源的同时,也加快了煤层气、页岩气、“可燃冰”等非常规能源研究及开发的步伐。与煤层气、页岩气开发一样,“可燃冰”的研究及开发在我国也备受关注和重视。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具的国家,海岸线长达1.8万千米,居世界第4位。按照国际法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我国主张的管辖海域面积可达300万平方千米,接近陆地领土面积的1/3,其中与领土有同等法律地位的领海面积为38万平方千米。
  就是在这样的海域里,油气资源沉积盆地约70万平方千米,石油资源量估计为240亿吨左右,天然气资源量估计为14万亿立方米,同时还有大量的 “可燃冰”。
  “南海是一个比较大的边缘海,构造比较复杂,前景非常被看好,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目前看来,南海南部的油气比北部的油气发育程度好,北部略显‘单调’。”中国地质大学的一位教授曾经如此表示。
  1999年10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首次在我国南海北部西沙海槽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矿层存在的有力证据——似海底反射,从而拉开了我国“可燃冰”实质性调查和研究的序幕。
  2002年起,我国正式启动了对海域内“可燃冰”资源的调查与研究专项,包括我国海域“可燃冰”资源调查与评价、勘探开发技术、环境效应等。该项目由国土资源部负责,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
  2004年,我国科学家与德国科学家合作科考,通过海底电视观测和海底电视监测抓斗取样,首次发现了“可燃冰”存在的证据——冷泉碳酸盐岩分布区,更进一步证实了该工作海域陆坡浅表层存在“可燃冰”。
  2007年,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通过钻探成功获取了“可燃冰”实物样品,成为继美、日、印之后第4个在海底钻获天然气水合物样品的国家。
  据国土资源部网站2011年11月份转载的一条消息,截至2011年底,我国已在南海圈定了25个“可燃冰”成矿区块,控制资源量达41亿吨油当量。
  2012年5月,“海洋六号”首次成功利用ROV、可控源电磁等高新技术,获取了许多冷泉甲烷渗漏活动的清晰影像及自生碳酸盐岩、生物样品等与海底“可燃冰”相关的证据。据了解,“海洋六号”是我国第一艘以海底“可燃冰”资源调查为主的综合远洋调查船。
  据媒体报道,我国“可燃冰”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东海海域、青藏高原冻土带及东北冻土带。据粗略估算,其资源量分别约为64.97万亿立方米、3.38万亿立方米、12.5万亿立方米和2.8万亿立方米。
  在开展海域“可燃冰”勘探研究的同时,我国陆域“可燃冰”的相关研究也在快速推进。
  2008年11月和2009年6月,我国先后在青海省天峻县木里镇永久冻土带多次成功钻获“可燃冰”实物样品,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中低纬度冻土区发现“可燃冰”的国家,也是继加拿大、美国之后第3个在陆域钻获“可燃冰”的国家。
  据了解,我国陆域冻土区总面积达215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22.4%,是世界第三大冻土国,具备良好的“可燃冰”赋存条件和资源前景。据初步估算,其远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
  “当前,我国应选择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重点部署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研究,先从多年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研究入手,实施开采实验,同时积累开采经验和开采技术,成熟之后,再转向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利用。”一位业内专家建议。
  据了解,我国陆上多年冻土区中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查成本低、开采安全系数高,开采对生态环境影响小。因此,陆域多年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较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便利。
  这无疑为我国“可燃冰”勘探研究提供了一种思路和视角。

分享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