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得到回报
早些年,江汉油田地质人员在毛场斜坡带部署的几口探井相继失败,尤其是劳1井,储层匮乏,使得该区被判为“贫油区”。通过解放思想,更新思路,目前发现和落实各类圈闭15个,资源量为1000万吨
近日,江汉油田部署在潜南地区毛场斜坡带的又一口重点探井——马87井,在目的层段新下段三油组试获日产工业油流5.14立方米。这是2012年以来该区钻探成功的第4口探井。
科研人员围绕有利生烃凹陷,对潜南地区新沟嘴组沉积与成藏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在毛场斜坡带三大构造脊取得重大突破。
截至2012年底,该油田在毛场斜坡带依次部署了马82、马85、马84、马87等4口探井,相继取得成功。这一多年来的勘探“真空地带”,跃升为一个新的千万吨级增储区带。
历经50年的勘探开发,江汉油田老区勘探难度日益增大。“要想在勘探密度如此大的老区寻找到勘探接替区带,必须树立勘探无禁区的理念,寻找新的突破口。”该油田研究院勘探所所长王永军说。
研究人员把目光锁定在潜南地区的毛场斜坡带,这里紧邻潜南生烃洼陷,油源条件好。但早年,地质人员在该区部署的几口探井相继失败,尤其是劳1井,储层匮乏,该区被判为“贫油区”。
从2011年开始,科研人员对该区重新进行分析评价,从岩芯、录井、地震、测井等大量基础资料分析做起,对潜南新沟嘴组沉积与成藏规律进行深入剖析认为,该区新沟嘴组为浅水、坳陷型湖盆沉积,三角洲河道砂体叠合连片,横向分布范围广,来自汉水、汉川两大物源体系的砂体被大量北东向断裂切割,易形成良好的构造+岩性圈闭,且紧邻总口-潘场富烃凹陷,成藏条件优越,勘探潜力巨大,有望成为新的增储区带。
精细构造解释和储层预测,寻找各类有利圈闭
科研人员对40口取芯井、上千米岩芯进行系统观察描述与取样分析,结合前期各类测井资料、分析化验资料,在上万个统计分析数据里进行反复比对和筛选。
通过开展精细古地貌、沉积体系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科研人员提出潜南新沟嘴组具有“满盆含砂、环洼含油、沿脊富集”的特点。这一结论改变了过去对毛场斜坡带缺乏储层的认识,为该区勘探提供了新思路。
在地震资料重新处理的基础上,物探人员精细解释该区构造,发现该区存在3个北东向展布的构造脊,是油气运移聚集的有利指向区。
储层发育与否是制约毛场斜坡带勘探的关键因素。科研人员通过正演模拟分析,寻找不同类型储层的地震反射特征和储层敏感参数,进而进行属性分析优选,刻画储层展布形态。在储层定性识别的基础上,他们针对该区单层储层薄的特点,在波阻抗反演的基础上进行地质统计学反演,增强对薄砂层的识别能力;定量预测砂体厚度,精细刻画储层空间展布形态,在圈闭描述、评价等方面收到良好的应用效果。
研究人员通过地质构造综合分析认为,毛场斜坡带除构造圈闭外,还是构造-岩性、岩性圈闭发育的有利区带。该区带发育大量北东向、北北东向断层,切割北西向汉水物源体系,易形成断层切割河道类型的构造-岩性圈闭;根据古地貌、沉积相分析及钻井实践揭示,毛场斜坡带在新下段Ⅰ、Ⅱ沉积时期发育多期滩坝,易形成岩性油气藏。在全层系精细构造解释和针对新下段目的层储层预测的基础上,科研人员发现和落实各类圈闭15个。其中,王家台断块、毛家场Ⅲ号断块等圈闭为构造圈闭,部署探井分别获得成功;许大垸背斜为构造-岩性圈闭,目前已部署马86井准备钻探。
从对沉积体系、成藏规律的重新解剖和认识,到对构造圈闭、储层展布预测和刻画,经过一系列缜密的分析论证,科研人员终于把毛场斜坡带从沉睡中“唤醒”。
截至2013年2月,该油田围绕三个构造脊部署的勘探井均获得成功,马82、马85、马84、马87等井相继出油,分别获得日产9.24、3.8、7.76、5.14立方米的工业油流,其中马82首次在该区发现新沟嘴组Ⅲ油组油藏。
目前,研究人员在该区发现和落实各类圈闭15个,面积15平方千米,资源量为1000万吨。